你可曾想過西雙版納曾經是一片海水拍岸的海灘?你是否能夠想象,西雙版納從海邊一路狂升,最終形成熱帶雨林的滄海桑田?在這片土地之上,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森林、土壤、河流、動物和植物又曾經歷了怎樣的巨變?人尚不可知,何況乎自然。
然而,生活于熱帶雨林中的山紅樹卻可以告訴我們一絲絲的答案。管中窺豹,或可見一斑。
山紅樹(Pellacalys yunnanensisi Hu)乃紅樹科植物,乃云南特有物種,同時也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珍稀瀕危植物。山紅樹有何奇特之處呢?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紅樹,紅樹是生長在海陸鏈接的潮間帶植物,能夠忍耐海水和海風侵蝕的植物,也是潮間帶的保護衛士,是一種獨特的植物生態系統。而山紅樹顧名思義,乃生長于山上的紅樹。山紅樹與海邊的紅樹相似,具有紅色的莖干和枝條,而且殘留有海邊紅樹一樣的氣生根。故此推測,山紅樹乃一種地質變遷的殘留植物,它隨著西雙版納的海拔升高而殘留于部分海拔800m左右的箐溝之中。如今,山紅樹在野外只零星分布于滇南地區,數量極少。
自70年代發現山紅樹之始,人們就對其充滿了熱情和興趣。一是它是西雙版納地理變化,歷經滄海桑田的見證,具有獨特的地理學意義;二是它這么重要,為何會瀕危呢。在野外,調查人員發現山紅樹不僅能開花,而且能夠結出大量果實,詭異的是結這么多果實,母樹之下竟然沒有小苗。所以猜測是山紅樹種子萌發到幼苗的階段出了問題。
1985年,版納植物園馬信祥研究了山紅樹的種子萌發情況。發現山紅樹種子在人工條件下萌發率非常高,特別是在30℃以上,90% 的種子都能成功萌發,25℃以下種子便萌發不出來。另外,山紅樹種子對光照不敏感,光似乎并不影響其萌發。那么一定是溫度出了問題。山紅樹果實成熟一般在10-11月份,此時正值滇南的旱季,降雨量很少,日均溫一般都在23℃一下,而且林下溫度還要低4-6℃。不巧的是,山紅樹的種子還是個急性子(頑拗性種子,一落地之后就立馬發芽,不會休眠),很快就失去生命活力。偶有種子能撐到4-5月份氣溫升高的世界,不巧的經過了幾個月的旱季,林下濕度很低,種子萌發條件也很不樂觀。等過了四月份,雨季來臨之后,種子已完全失去活力。這就造成種子的萌發時期和氣候條件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被認為是山紅樹瀕危的重要原因。
當然,山紅樹的瀕危還有其他原因。2005年發現,與水杉或版納青梅等瀕危物種相比,山紅樹居群內的遺傳多樣性很低。2005年做遺傳分析去野外采樣時還發現,1985年描述的很多點的山紅樹都消亡了,僅在勐臘補蚌發現有兩個小的山紅樹居群。亂砍濫伐加劇了山紅樹的瀕危與消亡。現在有30多株山紅樹已經被遷移保持在植物園中,然而氣候變化的威脅依然存在。(延伸閱讀:云南水杉化石告訴我們的氣候變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水杉在云南的滅絕是因為西南季風形成后,春季氣候變干旱,此時恰好水杉種子成熟后,種子不能萌發造成的。)
頗令人不解的是山紅樹瀕危機制研究所傳達出來的氣候變化情況并不支持氣候變暖的“現實”。 事實上,近幾十年(1961-2001)西雙版納冬季的溫度是不斷持續升高的,幅度大概在2℃左右。而山紅樹種子所需要的萌發溫度卻要比現在的林下溫度高出5℃左右,似乎山紅樹正在經歷一個寒冷的小冰期。追溯進化歷史,紅樹科植物并不久遠,最早化石發現于約6500萬年前的古新世,曾經經歷過第四紀冰川,隨著每次小冰期的進退而消亡或繁榮。現代紅樹科植物的歷史則更短,乃隨著近1萬年內(全新世)的氣候回暖而繁榮起來。
山紅樹,這種本該生長在海邊的植物,卻離奇地茍活于熱帶雨林之中,顯得詭異而令人不解。或許,它那望穿秋水的眼眸之間,正期盼著一個新的暖冬來臨。我們人類工業革命所驅動的氣候變暖,不知是否是山紅樹所期待的暖冬,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