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生物制造被認為具有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力。
根據經濟合作組織預測,到2030年相關產業規模將達到全球工業生產總值的35%。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將生物制造作為生物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提出“依托生物制造技術,實現化工原料和過程的生物技術替代,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制劑,推動化工、醫藥、材料、輕工等重要工業產品制造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向綠色低碳、無毒低毒、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
大力發展生物制造產業,將助力我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生物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發揮新質生產力作用
生物制造,是指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核心的先進生產方式,即以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等前沿生物技術為基礎,利用菌種、細胞、酶等生命體生理代謝機能或催化功能,通過工業發酵工藝規模化生產目標產物的制造過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教授應漢杰認為,生物制造將促進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新業態的出現。
生物制造具有原料可再生、過程清潔高效等特征,可從根本上改變化工、醫藥、能源、輕工等傳統制造業高度依賴化石原料和“高污染、高排放”不可持續的加工模式,減少工業經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推動物質財富的綠色增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資源有限和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情況下,生物制造技術是緩解能源資源矛盾、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方案。
在綠色發展方面,生物制造可以降低工業過程能耗、物耗,減少廢物排放與空氣、水及土壤污染,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在低碳發展方面,生物制造可以利用天然可再生原料,實現化學過程無法合成或者合成效率很低的石油化工產品的生物過程合成,促進二氧化碳的減排和轉化利用,構建出工業經濟發展的可再生原料路線。在循環發展方面,生物制造可以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益,實現廢棄物回收利用,提升能源效率,促進產業升級,形成“農業-工業-環境-農業”的良性循環模式。
生物制造技術怎樣幫助人類應對環境挑戰?世界經合組織曾對6個發達國家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生物制造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工業能耗15%-80%,原料消耗35%-75%,空氣污染50%-90%,水污染33%-80%,生產成本降低9%-90%。世界基金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工業生物技術每年將可降低2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同時,生物制造是典型的高技術制造業,可以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細分行業先進生產技術深度融合,加快生物制造發展,有助于拉動制造業研發、資本等投入,縮短新品研發周期,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工廠生產效率。隨著生物制造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還可以有力帶動技術、裝備及檢測、包裝等服務型制造、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
另一方面,依托生物制造技術,能夠實現化工原料和過程的替代,有望徹底變革未來物質加工和生產模式。
用于生物制造的可再生生物質資源包括糖、油脂、非糧生物質、有機廢棄物,甚至工業廢氣、二氧化碳等,可以生產一系列能源與化工產品,包括基礎化工原料、溶劑、表面活性劑、化學中間體,以及塑料、尼龍、橡膠等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制劑,或生產原料藥、疫苗和抗體藥物,推動化工、醫藥、材料、輕工等重要工業產品制造向綠色低碳、無毒低毒、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甚至生產淀粉、蛋白質、油脂等食品成分,顛覆未來農產品供給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鄭裕國認為,理論上,全球一半以上的重要化學品可以用生物制造方法獲得,但目前真正實現生物制造的產品僅占很小一部分。從技術賦能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理論比例和實際應用之間的巨大差距,意味著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是世界各國搶占生物制造科技制高點的原因所在。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也表示“生物制造的范圍非常廣,而且能夠實現零碳經濟的需求。”他認為,隨著科技與產業的不斷創新,全球70%的產品都可以用生物法生產,涉及的行業也越來越廣,而且,不依賴化石資源的生物創新產品和制造過程,能促進氣候目標和碳排放目標的實現。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科學家們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應用進展,成為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科學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使淀粉生產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轉變成為可能。
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團隊篩選出了適應力非常強的工業微生物菌株嗜鹽菌Halomonas,實現了生物制造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中國農業科學院團隊歷時15年研究,通過解析大豆疫霉菌幾丁質合成酶的冷凍電鏡結構,成功破譯幾丁質生物合成完整過程。幾丁質俗稱甲殼素,是自然界中數量最多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之一,廣泛存在于真菌以及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外殼中,可用于食品、醫用材料、藥品等行業。
加快建設基于綠色生物制造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生物制造產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我國在國際生物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把握先機。
各地紛紛“出招”
布局生物制造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或地區制定生物制造或生物經濟的專門政策,更新國家與地區生物經濟發展戰略,細致制定生物制造發展路線圖和行動計劃。
2012年,美國《國家生物經濟藍圖》將以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為代表的生物制造技術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加以支持。2022年9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旨在推動美國生物技術生產和研究的行政命令。據報道,該命令的目標是促進美國在制藥、農業、塑料和能源等行業的本土制造能力。2023年3月22日,美國又發布了《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明確目標》,目標是在20年內用生物基塑料替代現有90%的塑料,在供應鏈端,20年內通過可持續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生物制造方式生產滿足美國對于化學品至少30%的需求。
2014年,歐盟《工業生物技術工業路線圖》提出生物制造技術的主要研究與發展方向,并提出在2030年將生物基產品或可再生原料替代份額增加到25%的發展目標。歐盟《工業生物技術遠景規劃》提出,2030年生物基原料將替代6%-12%化工原料、30%-60%精細化學品;2050年在航空領域全部使用可持續生物航煤。
2019年,日本《生物戰略2019》強調“力爭通過發揮日本的生物制造優勢并融合IT技術,為開拓和擴大市場、解決社會問題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做貢獻”。日本經產省2021年2月發布的《生物技術驅動的第五次工業革命報告》,將智能細胞和生物制品列為生物經濟領域優先發展方向。
生物制造作為提升經濟競爭力的著力點,也是我國繼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后,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的又一重要抓手。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生物經濟規劃》,是我國首部聚焦生物經濟發展的五年規劃,規劃中提出,“充分發揮我國生物經濟發展優勢,推動生物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有序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著力做大做強生物經濟,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實筑牢國家生物安全屏障。”
另外,國家發展改革委還支持了1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牽頭通過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機制,促進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
在省、市級層面,2021年以來,生物制造產業相關政策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各地政府紛紛“出招”,發布相關政策,聚焦自身優勢,從集群培育、配套設施建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資金扶持等多角度出發,全方位支持產業發展。
河北省在《河北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中明確了生物制造產業相關重點發展方向,還舉辦了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生物制造產業發展大會,成立產業發展聯盟,積極培育了石家莊高新區、唐山生物能源產業基地、邯鄲生物色素產業基地、辛集生物添加劑產業園、山海關生物制造產業園等一批重點集聚區。
深圳市光明區圍繞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出臺合成生物科技專項配套、專業資質認證、合成生物產業平臺建設、合成生物企業專精特新認定、合成生物學術氛圍等相關資助、支持政策,推動生物制造基礎設施和實驗室建設,成立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ASBA中心。2023年5月,印發《關于支持合成生物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推動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打造全球合成生物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集聚地。
2023年10月24日,上海發布《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產業集群行動方案(2023-2025年)》,要求聚焦合成生物技術在生物醫藥、先進材料、消費品、能源和環保五大領域的應用,推動生物制造高端化、綠色化發展。計劃到2025年組建5個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臺,實現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轉化項目,形成一批有產業應用價值的國際合作項目,培育10個以上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新引領型企業;吸引5家以上企業建設區域或研發總部,新增3-5家合成生物領域企業上市,培育1-2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優勢企業,建設3個左右具有特色和國內領先優勢的產業基地。到2030年,建設合成生物全球創新策源高地、國際成果轉化高地和國際高端智造高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生物制造產業集群。
12月13日,杭州市合成生物產業政策發布暨產業對接會在蕭山召開。作為國內首個地級市層面的合成生物專項政策,會上新發布的《杭州市支持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提升創新研發能力、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健全生態服務體系等三個方面,對合成生物創新研發、產業化、特色園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資助,最高達1億元,力爭實現合成生物“研發-轉化-產業”協同發展。
龍頭企業勇立潮頭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生物制造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細分子行業門類逐步增多,核心產業增加值規模快速增長,形成一批細分領域特色產業集聚區,也涌現了一批生物醫藥、化工、材料、食品領域的上市公司勇立潮頭,不僅積極革新生產原料、革新物質加工工藝,更成為引領行業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參與者。
其中,長三角地區成為重點企業聚集最多的地區;北京、廣東等省份依托科研、人才等要素優勢,在原始技術創新領域占有優勢,同時,也聚集了一批行業重點企業;華北、華中地區,湖北、河北、安徽等省份骨干企業數量較多,具有發展的良好潛力;西部地區以聚焦特色天然產物生物制造、食品配料的生物科技企業為主。
2022年11月,北京首鋼朗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經選育后的乙醇梭菌,可將煉鋼尾氣轉化為生物乙醇及新型飼料蛋白等高附加值產品。目前公司已形成21萬噸乙醇產能,2.3萬噸蛋白產能規模,通過優化厭氧發酵工藝,可在常溫(37℃)常壓下實現工業尾氣一步轉化為生物乙醇,發酵反應速度快(22秒以內),能源轉化率達60%,成本較糧食乙醇降低30%以上。
華恒生物專注于丙氨酸細分市場15年,是國際上首個實現L-丙氨酸厭氧發酵產業化的企業。L-丙氨酸也是公司銷量最多的丙氨酸產品,主要用作生產新型綠色螯合劑 MGDA、維生素 B6 以及食品添加劑等。華恒生物可再生葡萄糖為原料厭氧發酵生產L-丙氨酸的關鍵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其L-丙氨酸的市場份額全球第一。
豐原集團在安徽蚌埠市固鎮的生產基地,已經投資170多億元,建成30多個生物發酵、生物材料、生物能源及生物肥料等項目,其中乳酸、聚乳酸的產能全球最大,蘋果酸則是全球首條生物法工藝生產線,生物多元醇、生物碳酸酯、秸稈制糖聯產高效黃腐酸有機肥等項目均是世界首條生產線。
智飛生物關注全球生物制藥前沿技術,緊跟產業發展潮流,布局包括mRNA、腺病毒載體、新型佐劑、多聯多價等九大疫苗研發技術平臺。公司著力推動研發技術向創新成果轉化,今年多款在研管線產品取得了臨床階段進展。目前,卡介菌純蛋白衍生物(BCG-PPD)進入Ⅱ期臨床試驗,重組B群腦膜炎球菌疫苗(大腸桿菌)進入Ⅰ期臨床試驗,治療用卡介苗、Omicron BA.4/5-Delta株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獲得臨床試驗批準通知書。
浙江琿達生物成功開發并向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商業化供應純度高達98%以上的衣霉素(Tunicamycin)。衣霉素為放線菌代謝產生的一種核苷酸抗生素,具有阻斷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可用于抑制革蘭氏陽性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長和繁殖,還有望用于抗腫瘤治療。
華大智造作為全球少數幾家具有自主研發并量產臨床級高通量基因測序儀能力的企業之一,于2023年2月推出“DNBSEQ-T20×2”超高通量測序儀,可支持6張載片同時運轉,每年可完成高達5萬人全基因組測序,創造了全球基因測序儀通量的新紀錄,單例成本低于100美元。
發展態勢固然喜人,但不可否認,我國生物制造產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
從產業規模看,我國生物制造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僅2.4%,低于美、歐、日的11%、6.2%、3.2%,在工業經濟占比有待提高,如2022年美國廣義生物制造總額4388億美元,對該國經濟影響達43%。
從產業結構看,中高端配料及裝備供給能力不足,部分關鍵原配料及裝備依賴進口,如工業核心菌種、酶制劑等核心原配料對外依存度在70%以上;疫情期間,進口除病毒過濾器供貨期由2個月延長至10個月以上,部分生產企業直接面臨停產。
而在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方面,我國針對生物制造產業的專門性、系統性政策還有待加強,在建或已建的生物產業科技基礎設施尚未形成統一管理、數據互通的資源數據共享體系,基于生物資源和生物技術的存量數據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國強認為,“新的科研成果運用于行業,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實驗室出來的東西必須經過工業上很多精雕細琢,才能變為一個工業產品。因此,他認為,科學家包括工程師都應該更多地參與這個過程。只有這樣,產品才會在開發過程中不斷解決問題,最后才能夠從實驗室成功走向市場。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融媒體記者 李子吉)
原標題:《生物制造,第四次工業革命?》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