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化石證據看,最早的大熊貓出現在大約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我國云南地區——祿豐始熊貓。始熊貓長有一對鋒利的犬齒,上頜的最后一對前臼齒和下頜的第一對臼齒十分尖銳,閉合時能起到撕裂食物的作用。這樣鋒利的牙齒可以用來將肉食咬成小塊。這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們是一種肉食性或偏肉食性的雜食動物。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
至于說大熊貓的食譜為何從以肉為主,變成了幾乎純素食,目前科學界還沒有確定的答案。最新的主流觀點認為:大約在40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由于全球氣候不斷變冷,大面積的森林被草地取代。大熊貓那類似人類的跖行性(用腳掌走路)的行走方式在開闊地上很難追上獵物,進食重點開始轉向植物。它們的身體也發生了一些適應性改變,例如臼齒變得更加寬大、品嘗鮮肉的基因逐漸喪失等。
在此后的幾百萬年中,由于地球進入冰河時期以及人類發展對地球資源的占據,大熊貓的食性發生了第二次改變,從食用各種植物到幾乎只吃竹子。它們的身體也隨著這種食性的轉變再次發生了適應性改變。研究發現,大熊貓體內擁有16個用來品嘗苦味的味覺基因,這使得他們對苦味異常敏感,可以輕易品嘗出食物的苦澀程度。大熊貓對苦味很敏感,這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選擇竹子。因為很多植物會在自然選擇中產生毒素,而毒素通常是苦澀的。
吃竹子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抓握。現代大熊貓的“手”上都長有由籽骨變長而成,和骨骼、肌肉相連的“偽拇指”。大熊貓用這個“指頭”和5個指頭相互配合,可以靈巧地抓住竹竿。有學者推測,大熊貓的“偽拇指”是身體隨著它們吃竹子的行為演化出來的,并在漫長時間里趨于完善。
竹子的營養很有限,大熊貓必須不斷地吃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這往往需要大范圍地覓食活動,而大熊貓卻采用了“少動”的策略來減少能量的消耗。大熊貓通常會選擇沿著坡度平緩的竹林緩慢移動,走累了就停下來歇一會兒,先吃點東西再上路。通常情況下,大熊貓每天的平均移動距離只有300—500米。
事實證明,大熊貓的這些改變是非常必要的。跟它們同時期的很多大型動物,例如劍齒虎、劍齒象、巨貘等都因為無法及時作出改變而滅絕。(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