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18度,海南島東南部,古老的森林遮天蔽日,珍稀的動植物棲息安居,獨特的歷史文化繁衍生息,這里是被稱為“中國亞馬孫”的海南熱帶雨林。
“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保護地最重要類型之一,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春節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吊羅山片區,每位游客都要在入園告知書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承諾遵守公園管理制度。
像守護家人一樣,守護身邊這片我國熱帶地區發育最盛的稀有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則是一代代吊羅山護林員的莊嚴承諾。
吊羅山片區,總面積447平方公里,占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面積的1/10,是名副其實的熱帶雨林博物館、植物寶庫和野生動物園。
截至目前,吊羅山發現有野生維管植物239科959屬2127種,野生脊椎動物5綱35目115科369種。在這里,定居著坡壘、海南蘇鐵、臺灣蘇鐵、美花蘭,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圓鼻巨蜥、穿山甲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動物,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欏群落隨處可見,空中花園、老莖生花、獨木成林、倒木再生、植物絞殺等熱帶雨林獨特景觀盛宴隨時上演。
上午8點,穿上印有國家公園標識的綠色工服,戴上帽子,背上水壺、應急藥品背包,發動摩托車,林位國和黃明祥開始了新一天的“走山”。
57歲的林位國和37歲的黃明祥是白水管護站護林員。護林員們每年核定的管護面積都在4000畝以上。吊羅山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地形條件復雜,不少地方只能徒步。穿越溪流瀑布、攀登懸崖峭壁,提防毒蛇螞蟥,排查制止林下套種、防火防盜獵,監測森林病蟲害?,普查森林資源,修復森林生態,向群眾宣傳?森林保護法律。這些事項,填滿了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工作。
林位國是“吊羅二代”。他的父親是吊羅山伐木工,1958年從廣東來吊羅山林場工作。1992年,林場招工,林位國子承父業,成為吊羅山第二代伐木工。1994年,國家對森林資源從砍伐向保護轉型,他轉身為造林護林的一員。2001年,林位國成為海南首批天保工程護林員。至今,他在山上工作已逾30年,曾獲評海南省“最美護林員”“海南好人”等多項榮譽。
在雨林中,每走一步,都在考驗著人們對于物種的認知。林位國對吊羅山生態特征了如指掌,像熟悉老朋友一樣熟悉樹木花草的脾氣秉性。哪里有坡面,哪里有溝谷,植物的陽性陰性、高層林下,全都刻在他的腦子里。他是全國各地來此上山科考專家們公認的吊羅山“活字典”,被尊稱為“林工”。
與雨林惺惺相惜,林位國如數家珍:“海拔650米以上,才能找到陸均松;想找青梅,那得爬到700米以上;蝴蝶樹分布極廣,在200—800米內都能看到;紅殼松只分布在某個小區域里,其他地方肯定不會出現;坡壘在500—800米內,總是兩兩相伴生長……”
赤竹,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2024年12月,華南植物園的一位專家在吊羅山發現了它。當時,看了看專家發來圖片上赤竹的模樣,林位國便篤定地說:“我見過,跟我走!”
“科研樣地必須四四方方,每塊邊長26.52米。”幾十年來,經林位國建設的科研樣地不下100個。樣地內每棵樹都要精細測量,詳細記錄樹高、胸徑、樹冠等數據,從歷年數據變化可讀出植物生長規律。
“林工人勤奮,觀察細心,善于思考。在吊羅山上進行高難度科考,缺了這位土生土長的專家,那可干不成!”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科考專家,都把林位國當成最可靠的合作伙伴。
近年來,吊羅山加快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林位國帶隊上山打下一塊塊界碑。大自然欺生,一般人不懂地形,沒有向導帶領,走進去就出不來,走遠了就回不來。林位國把地形環境幻化成了“實景地圖”,帶領著一批批科考人員安全順暢出入。
“能為調查、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出一份力,讓我感到護林員工作特別有意義。”比林位國小20歲的黃明祥,是“吊羅三代”。黃明祥這兩年迷上了追蹤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亞洲小爪水獺。
2017年吊羅山動物監測隊成立,首次在海南發現亞洲小爪水獺。糞便手指肚大小,灰白色,仔細看有螺、螃蟹殼的顆粒,習慣棲息在海拔較高的山溪中,以魚類、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等為食……沿著河流,在山里尋找亞洲小爪水獺的蹤跡,已成為黃明祥工作的一份獨特樂趣。
“今天紅外相機有沒有拍到什么?”雖然巡山辛苦,但只要沒天黑,他就想在山里多跑一跑,走得遠些、更遠些。發現動物們啃咬嫩竹的牙印、踩在泥土上的爪印,對他而言都是最好的回報,足以卸去滿身疲憊。每天下班回家后,他還會習慣性地打開手機,看看親手布設的野生動物監測紅外相機是否有新發現。
據統計,自2019年啟動試點以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已發現新物種75種,涵蓋動物、植物、菌類等。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總工程師周亞東表示,近年來,已完成了國家公園資源綜合調查與監測(一期)和多項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專項調查。
吊羅山里多見陸均松,這是熱帶山地雨林的代表樹種,影響著熱帶雨林的群落特征及演替趨勢。在吊羅山深處,生長著一棵1500年的陸均松,被當地人稱為“神樹”。
千年來,古樹見證著大山里的晨曦日落,訴說著大自然的滄桑巨變。而護林員們,就像一棵棵陸均松一樣,在山里扎下了根。他們傾注熱愛與敬畏,留住了青山與林海,讓秘境雨林煥發蓬勃生機。(李倩)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