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鴿子花從雅安走向世界
——中外學者在雅安與珙桐的不解之緣
楊 鏵
珙桐和大熊貓一樣,是數百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生物,只有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幸存下來,成為今天的“活化石”,是“植物界的大熊貓”,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為中國特有的單屬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觀賞植物。
野生珙桐林(資料圖片)
珙桐在雅安分布廣泛,與大熊貓伴生。一百多年來,無數中外學者進雅安,與美麗的鴿子花邂逅,在他們的學術成果和著述中留下了雅安的印記。
每年4月,鴿子花都會在山野中隨風搖曳。讓我們在欣賞鴿子花綻放的同時,回望學界大咖和雅安鴿子花的不解之緣。
慧眼發現鴿子花的阿爾芒·戴維
鴿子花綻放全球,其源頭在雅安寶興。
1869年5月,阿爾芒·戴維在穆坪考察時,發現一種奇特的樹木正開著巨大的白色花朵,隨風搖曳,就像一只只白鴿躲在枝頭,振翅欲飛,因此被世人稱為“鴿子花”。
阿爾芒·戴維很驚訝,斷定這是一種從未見過的植物,取名為“手帕樹”,并將其標本寄給了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
1871年,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分類學家拜倫根據這份標本,建立了單種新屬珙桐屬(Davidia),其屬名就是為了紀念阿爾芒·戴維。寶興是珙桐的模式標本產地,被譽為“中國鴿子花的故鄉”。
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編輯的《世界園林植物花卉百科全書》,將珙桐選作“植物起源與名稱”的插圖,并介紹:珙桐,這種可愛的樹木原產中國,以阿爾芒·戴維的名字命名,它的英語名稱的含義是鴿子樹、鬼樹、手絹樹。
1872年,阿爾芒·戴維回國后,潛心與其他學者合作整理研究他采集帶回的標本。1888年,《戴維植物志》出版,此書第二卷的副標題是“藏東植物”,記載寶興植物402種。此書附有1頁珙桐的手繪彩色解剖插圖、16頁單色印刷的手繪植物解剖插圖,累計有21種植物,他們都是阿爾芒·戴維當年在寶興采集到的,其中不少模式標本的產地也是寶興,如寶興杜鵑、腺果杜鵑、寶興報春等。書中唯一一張彩圖就是珙桐花的縱剖圖,素描和彩色渲染讓花枝顯得栩栩如生,在夸張的苞片上,人們甚至可以看到細致清晰的脈絡。
珙桐彩色插圖打動了讀者,也引起了園林商人的興趣。“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珙桐搖身一變,成為西方園藝界的新寵,大家爭相想去遙遠的中國,引種栽培這種美麗的植物。為此,不少西方植物采集者都將珙桐作為來中國的目標之一。
珙桐花縱剖圖是1888年出版的《戴維植物志》中唯一張彩色插圖(資料圖片)
讓雅安珙桐綻放歐洲的威爾遜
英國著名花木公司維徹公司的老板哈里·維徹爵士覺得珙桐將會受到歐洲園藝家的追捧,希望公司能夠成為第一個引種成功珙桐的公司,此前他已派遣多批植物獵人到世界各地采集奇花異草,并大獲成功,名利雙收。
為此,維徹公司派出年僅23歲的威爾遜(E.H.Wilson)前往中國尋找并帶回珙桐樹種,并要求他“不可在任何其他事務上浪費時間、精力或金錢”。
1899年4月,威爾遜第一次啟程前往中國,于次年2月抵達湖北宜昌。在宜昌附近找到一棵開滿鮮花的珙桐,其后成功采集到13000多粒珙桐種子。不過,威爾遜采集到的是光葉珙桐的種子,而光葉珙桐是珙桐的一個變種。
1903年秋天,威爾遜從樂山出發經雅安,去了一趟穆坪(今寶興),專程采集珙桐種子。
據考證,威爾遜先后五次到雅安,足跡遍布寶興、漢源、滎經、雨城等,在雅安及周邊發現大量有觀賞價值的物種,如珙桐、報春花、杜鵑花、百合等,并引種到歐洲。威爾遜在寶興發現命名葉丁香、西南薔薇、扁刺栲等28個植物新種,發現新物種的數量僅次于阿爾芒·戴維。
1913年,威爾遜出版《一個博物學家在華西》(此書于1929年再版時,更名為《中國——園林之母》),作出了“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的論斷,被西方人稱為“打開中國西部花園的人”。
1911年,威爾遜采回的珙桐種子育成的幼苗茁壯成長,綻放出第一朵鴿子花。后來,全世界廣泛引種珙桐,大量栽植,成為世界十大觀賞植物之一,被西方園林人士稱為“北半球最漂亮的樹木”。在法國巴黎,珙桐廣植于皇宮、教堂、公園等重要場所,甚至美國的白宮前也種植這種樹冠開闊、滿樹遍開巨大白色花朵的風景樹。
鴿子花(王晶 攝)
將珙桐引種到美國的陳嶸
我國的植樹節定為3月12日,并從民國沿用至今,我國著名林學家陳嶸是首倡者。他主持過中山陵綠化園林規劃設計,創立了中國樹木學和中國特色的造林學,1952至1971年任中央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1928年秋,時任金陵大學森林系教授、系主任的陳嶸專程到雅安寶興、天全采集珙桐標本和種子。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可查閱到1928年陳嶸在寶興、天全采集的標本,計有42號、11號,時間為10月至11月,根據標注的時間與采集號順序,他先在寶興采集,后經寶興大溪鄉進入天全老場鄉等處采集,其后赴峨眉山等處采集。他在寶興采集的標本中,標注的地點有“穆(木)坪后山”“穆(木)坪冷凝溝”“穆(木)坪南溝”“穆坪縣附近”,在天全標注的地名有“下村壩”“高店子”“頭道坪”“十八道水”等。
原西南師范大學生物學系的潘體常在《四川植物標本采集史初稿》中記載:“1928年,金陵大學陳嶸教授考察了峨眉和寶興森林,同時為美國的植物園采集了珙桐種子。”
在《中國林業事業的先驅和開拓者 凌道揚姚傳法韓安李寅恭陳嶸梁希年譜》中也曾記載:“是年(1928)暑期,陳嶸到四川采集植物標本,采集到我國僅有的珙桐花及子,在山上跌壞了牙齒。是年,陳嶸受美國植物學界朋友的委托,將采到的珙桐種子寄往美國,在歐美國家得到繁殖,中國鴿子樹成為世界聞名的觀賞樹。”
為什么陳嶸采集的珙桐會送到美國?原來,金陵大學是美國人和美國教會組織創辦的,與美國科研機構合作廣泛。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甚至有美國的科研機構出資,由金陵大學組織開展標本采集,采集到標本的部分提供給美國科研機構收藏或研究。
學者認定中國面積最大的野生珙桐分布區在雅安
俞德浚,字季川,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和園藝學家。1932至1933年,他任中國西部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期間,兩次到雅安考察,是最早到雅安進行生物學考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盛贊寶興為“花木滿谷”。1935年,俞德浚接受上海申報記者采訪時,講述了采集珙桐等標本的經歷與故事,申報當年的報道標題是《俞德浚季川談西康發現新植物》。
1936年4月,我國著名植物學家、時任中國西部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的曲仲湘,率調查隊赴天全進行植物采集和森林調查,在大河頭發現了正處于盛花期的珙桐。他們在《天全植物采集記》中記載:“珙桐樹花色純白,時逢盛開,且甚美麗,為觀賞植物最著名者,植物采集家威爾遜曾經在四川采得,并重價收買。”在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還能查閱到曲仲湘采集于天全的珙桐標本。
據1939年的《國立四川大學校刊》記載:“三年級學生李彩琪等十余人,趁本年暑期機會,專赴雅安、天全一帶采集植物標本,由該系講師戴蕃晉參與指導。聞采的動植物標本,多屬珍貴之品……”通過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能查到戴蕃晉1939年9月11日在天全采集制作的珙桐標本,此號標本帶有珙桐的一顆果實。
同在1939年,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的植物學家姚仲吾在滎經采集到珙桐標本,其中一號標本現藏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姚仲吾滎經采集珙桐標本69年后的2008年,華中農業大學、湖北民族學院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滎經大相嶺自然保護區龍蒼溝的珙桐進行了種群生態學調查測算——境內珙桐資源分布不低于50萬畝,集中成片部分10萬畝,認定此為中國面積最大的野生珙桐分布區。
此外,著名民族史學家任乃強、中國生物學家方文培都曾在雅安邂逅珙桐。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楊 鏵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編纂中心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