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南日報
■ 本報記者 邵長春 通訊員 鐘芳瑞
“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你說我世上最堅強,我說你世上最善良。”——如果昌化江里的花鰻鱺魚會唱歌,它們也許會把這歌兒唱給海南環島旅游公路三家昌化江大橋的規劃建設者們聽。
三家昌化江大橋是環島旅游公路項目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之一,連接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和東方市三家鎮,屬于第四工區施工范圍。
昌化江魚類資源豐富,特別是眾多的洄游魚類要通過河口返回大海出生地進行繁衍,其中以花鰻鱺魚為代表。
據悉,花鰻鱺屬于典型的降河洄游魚類之一,雖常年生長于河口、沼澤、河溪等地,但卻要回到深海進行繁殖,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為減少環島旅游公路項目建設對昌化江生態系統的影響,保護好花鰻鱺魚的“回家之旅”,環島旅游公路項目的規劃和建設者們想盡各種辦法。
海南省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環島旅游公路片區負責人鄭永增說,早在三家昌化江大橋規劃設計之初,省交通運輸廳就組織項目業主及專家針對此問題研討,提出環保設計方案,對大橋的跨徑進行優化,由原來的小跨徑常規橋,優化成大跨徑橋梁。
“一般情況下,三家昌化江大橋所在位置的主河道水寬在100多米,優化設計后,工程采用三個90米的較大跨徑跨越昌化江,使得三家昌化江大橋僅有兩個橋墩在水中,同時采用懸臂澆筑的方案對橋梁進行施工,避免傳統橋梁建設過程中大量搭支架的方式,把項目施工過程中及建成后的影響減少到最小。”中鐵二局環島旅游公路四工區技術員印科說。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不帶來光污染,影響部分魚類的繁殖和生活習性,三家昌化江大橋還最終取消了原有的橋身燈光設計,盡最大力量保護好昌化江河口的生態。
環島旅游公路項目四工區的建設者們不僅將環保的目光聚焦在水中的魚,也關注著空中的鳥。黑翅長腳鷸是有益野生鳥類,常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通常繁殖季節都遷往北方,但環島旅游公路項目開工后,卻于黑翅長腳鷸繁殖季節在項目沿線附近發現了它的美麗蹤影。
印科說,因為黑翅長腳鷸性膽小而機警,為保護黑翅長腳鷸,他們計劃在黑翅長腳鷸繁殖處栽植刺籬,防止人類活動打擾鳥類,使生態旅游相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