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采集數據,一邊安裝紅外相機,目前已經完成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雪豹調查工作。”7月7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結束外業(yè)調查的巡護員羅春平回到保護站,繼續(xù)準備接下來的調查方案。
統計顯示,全球約60%的雪豹棲息地位于中國,四川是我國重要的雪豹棲息地之一。在川西北高原,雪豹的紅外影像資料已經不算稀奇。
但與四川雪豹高“出鏡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省雪豹研究相對滯后的現實——受制于技術水平和考察難度,四川過去的雪豹調查并不順利,長期以來沒有一張完整詳實的“全省雪豹活動分布圖”,科研機構對雪豹這一“旗艦物種”在四川的分布情況知之甚少。
為打破這一困局,四川省林草局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于2022年制定了首個省級層面野生雪豹種群數量及棲息地調查方案。今年上半年,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內外,先后啟動了雪豹調查工作。有專家認為,這一行動有助于四川加快形成大熊貓、雪豹“雙旗艦物種”的保護格局,形成更加立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采集到的雪豹影像。 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供圖
起步
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為統一雪豹資源數據庫打基礎
2015年,由原四川省林業(yè)廳以及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機構組成的調查小組,在康定、爐霍、石渠、甘孜、巴塘、德格、雅江7個縣(市),對雪豹活動情況進行摸排。
“難度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本地缺少人才隊伍,與研究大熊貓的人才隊伍相比,熟悉大型貓科動物的科研儲備明顯不足;另一方面,四川的地形條件決定了調查難度更大——在西藏、青海,人類活動區(qū)間的海拔與雪豹活動的海拔相差不大,但在四川,調查工作需要從海拔幾百米爬升到海拔數千米,高山峽谷里,調查難度陡增。”省林草局棲息地處相關負責人坦言。
臥龍科考人員在海拔4000米以上雪豹棲息地展開雪豹調查。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供圖
在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022年下半年進行的雪豹調查工作中,有59個紅外位點拍攝到雪豹,海拔范圍從3420米到4780米,跨度超過1300米。“海拔4000米的雪原,每人要背十斤重的食物和資料,行程超過40公里,對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都是考驗。”有保護區(qū)巡護員告訴四川在線記者。
“過去紅外相機捕捉到的雪豹信息,點位分散,此次全面調查就是要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省林草局棲息地處相關負責人認為,從短期看,調查有助于了解雪豹資源及棲息地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從長期看,調查結果是建立統一的雪豹資源數據庫和管理信息平臺的前提,可以為雪豹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礎資料,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借鑒西藏、青海、甘肅等地的調查經驗。
方法
調查范圍近14萬平方公里,劃出5579個調查網格
此次雪豹種群數量及棲息地調查,調查總面積近1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省7個市(州),共44個縣(市、區(qū)),占全省總面積的近三成。在如此之大的范圍內給雪豹“上戶口”,并非易事。
為此,四川省計劃從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內開始調查,逐步擴展至大熊貓國家公園以外的部分。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工作人員在開展雪豹調查。 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供圖
“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人員配置相對齊全、面積相對較小,部分區(qū)域如臥龍,此前已經開展雪豹調查,總體難度較小。”省林草局野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大熊貓國家公園外各區(qū)域的雪豹調查也將陸續(xù)啟動,調查計劃在年底前結束,我省預計在明年上半年發(fā)布全省雪豹調查報告。
調查的前提,是劃出網格,近14萬平方公里的調查范圍內,四川省劃出了5579個邊長5公里的正方形網格。網格內的調查任務,圍繞雪豹、環(huán)境和人三方面展開。“具體而言,就是要搞明白雪豹在哪兒、數量有多少、雪豹吃什么、吃得好不好、有沒有人來打擾等一系列問題。”
與大熊貓的棲息地不同,雪豹分布在海拔高、路程遠、氣候惡劣的地方,在這里完成上述任務并非易事。因此,全省雪豹調查的方案,將“相機抓拍”作為主要手段,輔之以“基因檢測”和“徒步調查”。
“在設計方案時,我們考慮到紅外相機的電池壽命最多半年,但每個調查網格的監(jiān)測時間至少為1年,因此所有調查網格需完成至少3次調查——紅外相機安裝時1次,更換電池和內存卡時1次,回收紅外相機時1次。”省林草局棲息地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為例,紅外相機布設預計于7月底結束,最早10月份就能看到第一批雪豹調查影像資料。
意義
“雙旗艦”物種新格局正在形成
隨著雪豹調查的逐步深入,“雙旗艦”的口號被反復提起。
何為雙旗艦?2009年,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首次采集到雪豹活動影像,填補了中國野生雪豹分布區(qū)東南邊緣的空白,也延伸出關于大熊貓、雪豹雙旗艦物種生態(tài)系統保護研究的探討。
雪豹正在巡視領地。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供圖
“大熊貓主要生活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低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雪豹主要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生態(tài)系統,二者的棲息地在一定程度‘互補’。”省林草局棲息地處相關負責人告訴四川在線記者,大熊貓和雪豹作為兩個生態(tài)系統內的頂級狩獵者,其生存狀態(tài)能夠間接反映生態(tài)鏈的健康情況,“雪豹種群穩(wěn)定,則雪豹的食物巖羊種群穩(wěn)定,則巖羊的棲息場所高山草甸生態(tài)環(huán)境健康。”
北京大學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chuàng)始人呂植認為,將雪豹和大熊貓作為雙旗艦物種,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象。“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是目前我國生態(tài)系統相對完整,保護成效也較好的兩片區(qū)域,也得益于大家對于熊貓和雪豹兩個旗艦物種的共同保護和研究。”
呂植提到,雪豹調查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大家也在不斷發(fā)現新信息、新知識點,提出關于保護的新問題。“記得2015年前后,紅外相機還是雪豹調查過程中的‘新技術’,而現在,已經拓展出頸圈跟蹤、DNA檢測、AI識別等技術,這些技術將運用于更多物種的保護,這也是‘旗艦’的意義所在。”
“目前雪豹棲息地的調查面積可能仍不到雪豹棲息地面積的10%,我們常常需要了解雪豹在哪里,有多少,面臨什么樣的困難,以及該做什么的問題。”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站相關負責人認為,在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研究體系,才能回答更多關于雪豹的問題。
四川在線記者 王培哲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