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和8月8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生態學與資源保護學科組成功地進行了兩次厚頜魴人工繁殖實驗,共獲得子二代仔魚約6萬尾,標志著厚頜魴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厚頜魴隸屬鯉科、鲌亞科、魴屬,俗名“烏鳊”,分布于長江上游干流及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是長江上游特有魚類中個體較大、經濟價值很高的種類。四川有漁諺“一鳊二巖三青波”,指三種味美的有鱗魚類,其中“鳊”就是指厚頜魴。它頭小、體高、肉肥、味美,深受人的喜愛。由于厚頜魴數量少、部分分布區又將因修建三峽樞紐而變成河流型水庫,根據《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實施規劃》的要求,厚頜魴是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重點調查與實驗的對象之一。
從1996年起,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擔了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水生生物流動監測重點站的工作,對包括厚頜魴在內的40余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資源動態進行了監測。2001年又承擔了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特有魚類實驗站的工作,其主要任務是開展特有魚類生物學研究與人工繁殖試驗,為特有魚類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儲備。2004年以后,兩個站合并為魚類和珍稀水生動物監測重點站,繼續在特有魚類資源、生物學、人工繁殖技術等方面開展工作。2001年以來,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先后突破了黑尾近紅鲌、厚頜魴、巖原鯉、華鯪等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并于2005年得到了黑尾近紅鲌的子二代。今年用于人工繁殖的厚頜魴親魚,系2003年7月18日孵出的子一代,經過3年的培養,它們在飼養條件下達到了性成熟。厚頜魴也是繼黑尾近紅鲌之后完成全人工繁殖的第二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
在自然水域中,厚頜魴既攝食藻類、水草,也攝食淡水殼菜等底棲無脊椎動物,是一種雜食性魚類。試驗研究表明,厚頜魴不僅可在池塘中進行飼養,也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是一種具有養殖潛力的新品種。厚頜魴全人工繁殖的成功,不僅對這種特有魚類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開發這一養殖品種也極具實用價值。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